第1397章 真正的恐怖
第1397章 真正的恐怖
茶汤还在微微荡漾,他却感觉那股热意透过杯壁传到指尖,又沿着神经往上窜。
像是一记敲击,直击心口。
他没说话,但心跳明显比刚才快了半拍。
素瓦夫人没有补充名字,反而让这寂静显得格外沉。
这不是简单的情报,而是一根线。
一旦顺着拉下去,背后可能就是一个足以吞掉整盘棋的大网。
曼国的前三号人物。
无论是哪一个,一旦被牵扯到瓦猜的自首,都会意味着局面不再是地方军区之间的较量,而是直接跃升到中枢权力层面的内斗。
那种层级的碰撞,绝不是他现在所搅动的金融盘、文娱盘可以比拟的。
一旦踩进去,就等于把自己的名字放进曼国最高的权力会谈里,被一群真正握刀的人盯着。
而这群人,连瓦猜这样的人物,都能在一夜之间“请”进牢房。
李二宝抿了口茶,试图掩住那一瞬间的呼吸不稳。
可心里很清楚,这条线如果真的查下去,不仅是林媛要面对风口浪尖,他自己也会被迫站到一个从未触碰过的高度。
那种高度,意味着一旦失足,就不是简单地被赶出棋局,而是连整个人都会被抹掉。
素瓦夫人看着他,似乎察觉到了他呼吸的细微变化。
她没有立刻接着刚才的话往下说,而是将他的茶杯轻轻转了半圈,替他续满热水。
茶香升起,氤氲间,她才慢慢开口:
“二宝,人线的事,不是随便谁都能碰的。”
她的语调不急,像是在把一块冰慢慢放进水里,让它自己化开,“它不是某个人的丑事,也不是一桩案子,它是——一张网。“”
“很多年里,有人用心编、有人替它补,每一条线,都有人站着。”
她顿了一下,指尖轻轻碰了碰杯盖,“王远东,也许在你眼里,不算最难对付的那一个。”
“可他的布局里,牵着的那些名字,有的是能写进史书的,有的是你一辈子都未必能见到的人。”
李二宝没插话,眉心轻轻拧起。
“你查,哪怕只是摸到边,”
素瓦夫人继续,“对他们来说,就是一种威胁。即便你不打算拔出来,只是露了个头,他们也不会等着看你往下走。”
她换了个坐姿,慢慢靠进椅背,“更何况,你查的,是未知,未知最可怕,不在于你能翻出什么,而在于他们不知道你会翻出什么。”
李二宝的手,已经从茶杯挪到了膝上,指节不自觉地收紧。
素瓦夫人像是看穿了这种细微的紧绷,语气依旧平缓:“我今天早上,得了一条消息。”
她看了他一眼,像是给了一个提前的心理准备,才缓缓地说,“昨晚,你的名字,被秘密送进了内阁。”
李二宝的目光动了动。
“不是明面上的通报,”她补充,“是暗送——要查你在曼国这段时间的动向。”
她顿了一顿,声音低了一些:“暗送的意思,你懂。”
屋里安静到连茶水的热气都显得清晰。
李二宝心口像被无形的东西压了一下,呼吸微微变浅。
他很清楚,这种‘暗送’意味着什么,也知道,一旦卷进去,不只是他个人,连他的线、他的牌、他的盟友。
都会被放在光下审。
素瓦夫人放下茶杯,手指在杯沿轻轻一扣,像是提醒他注意。
“二宝,你要明白,曼国的权力,不是写在纸上的那几行字能决定的。”
她语气很缓,但每个字都敲得很准,“这边的军方和政坛,几十年下来,始终是两股势力在角力。”
“内务、防长这些位置,听上去响,可真正在桌子上拍板的,是军方背后的财团,是那三五个家族。”
她停顿片刻,目光落在他身上:“可一旦某件事,被‘送进内阁’,意义就不同了。”
“那不是地方上的派系斗争,也不是某个将军和哪个大员过不去,而是被放到了整个国家机器的桌面上。”
李二宝指节绷得更紧,没吭声。
素瓦夫人继续道:“曼国的内阁,表面是首相带队,实际上,你心里也该清楚,里面的核心,军方坐了一半,文官坐一半。”
“能进去讨论的,每一个,都是权力的持有者。你的名字出现在那里,等于被他们一票一票盯着。”
“哪怕没有定论,单是被放进去审视这一层,本身就是危险。”
她轻轻呼了口气,像是要把气氛压得更低:“曼国的内阁,审查一件事,无非两种结果。”
“要么公开,把你拉出来,明着调查;要么不公开,把你从暗处抹掉。”
她把最后一句说得很轻,却带着不容忽视的锋利:
“二宝,你不是曼国人,你在这片土地上的一举一动,本来就没有庇护。”
“今天他们可以说查你,明天,也可以说你不存在。”
李二宝的呼吸更沉了一些。
他懂素瓦夫人话里的锋芒,也清楚这在曼国意味着什么:不是恐吓,而是赤裸裸的现实。
脑子里飞快掠过几种可能:
若是“公开调查”,自己在曼国这段时间的行踪、接触过的人、说过的话,都会被翻出来。
那些原本零散的片段,可能只是“普通交往”,可一旦被摆在桌面,被刻意串联、被特意放大,就会变成另一回事。
他想起电视剧《大明王朝》里的一句台词:
“有些事情不上秤没有四两重,上了秤,一千斤都打不住。”
这句话像刀子一样嵌进了他此刻的思绪。
他的处境,就是这样。
不上秤,他不过是个在曼国活动的外来商人,做些盘子、交些人脉,看似合情合理。
可一旦被“放上秤”,所有细节就可能被重新定义:
和谁吃过一顿饭?
和谁单独聊过一小时?
某笔账里,是不是有笔模糊的来路?
这些本来轻得不能再轻的日常,在权力秤上,却会被人为加码,堆成“千斤重”的把柄。
而最可怕的是,这“秤”,不在他手里。
有人想压,就能压到他喘不过气;有人想放,他才能若无其事。
李二宝心口骤然紧了一瞬,他很明白,素瓦夫人说的,不是“可能”,而是“必然”。
名字既然已经被送进内阁,就等于真的被放上了秤。
从这一刻起,他已经不再是“在曼国活动的外人”,而是一个被盯住、被权力集团衡量的“潜在风险”。